全球每年有超过5亿人感染疟疾!而感染疟疾的高危人群数量多达22亿!
疟疾是何物?它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疟疾每年夺去的生命超过艾滋病。
每年4月25日,世界防治疟疾日与世界儿童预防接种日重逢之日。由世界卫生大会在2007年设立的世界防疟疾日将2018年的主题定为“准备击败疟疾”,旨在强调全球疟疾防治界共同努力和承诺,围绕实现一个无疟疾世界的共同目标团结起来。
治疗疟疾遭遇的最棘手的问题是抗药性,但传统的药物(如chloroquine)都有抗药性。诺贝尔获奖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制的青蒿素(中成药)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成为国际抗疟疾首选药物。屠呦呦的获奖,让中医药在全球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医药自正其名并发展壮大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那么中医药标准化现状如何呢?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主任郭宇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学术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纵观中医药的发展史,自始至终都蕴含着朴素的标准化的思想。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性技术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的领域,标准化工作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重视,标准化研究不断深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国陆续成立了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中药材种子种苗、保健服务6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TC”)。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有关中医药的国际标准6项,推荐性国家标准37项,推荐性行业标准9项(中医推荐性行业标准9项)。
作为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78)秘书处承担单位,郭宇博介绍,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标准化工作经历了几个阶段:从2006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委托开展标准化工作,截至2014年共完成标准编制503项;2009年,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委托制定240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136项中医治未病标准,目前进入发布阶段;2015,国家标准委和中国科协推动技术标准改革第一批试点,截至试点结束,共立项91项,发布46项。同年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
产业化过程中如何体现标准价值?
传统中医药在产业化过程中选择了标准化的路径,但中医药标准化在发展中也面临不少问题:中医药行业流派众多,百家争鸣,标准化过程中利益相关方的协商一致、技术专家和临床专家对标准化知识了解缺乏、标准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等……已经制定的中医药标准应用不够广泛和深入,无法真正体现标准的价值。
针对这些问题,学会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标准委的指导下,结合中医药的实际情况,加强组织建设,为标化准工作提供保障;加强平台建设,建立政用产学研协同的标准平台;加强体系建设,构建合理的中医临床和中药产业的标准体系。
郭宇博表示,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标准化工作:一是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之间建立标准工化框架协议、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标准工作机制。二是开展标准化的培训工作,对审查专家、编制专家、工作组和秘书等标准化工作者进行分级、分层的培训。三是开展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工作。对临床价值高、科研价值市场价值大的中成药大品种,针对循证证据不足的情况,采用专家共识进行补充,为指南制定提供参考,为临床合理用药、精准用药提供帮助。
在市场机制下激发中医药标准化活力
中医药不是不可以标准化,而是要找到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标准化之路,真正地把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标准的形式体现出来,服务临床需求。
不论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都属于政府标准,这些标准基础性强,覆盖面广。以国家标准为例,国家标准是对国民经济和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而标准化工作改革与新标准化法中提出的团体标准则属于市场标准,恰恰契合了中医药产业当前发展的特征与诉求。
郭宇博主任说,团体标准的特点和中医药的特点非常契合,对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团体标准就是一场及时雨。中华中医药学会将团体标准作为突破口,并作为团体标准试点进行了卓而有效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将继续摸索和实践团体标准的工作机制。团体标准工作的展开,对于增加中医药产业的标准供给、中医药与国际的沟通交流、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必将起到保障和引领作用。
郭宇博主任以道地药材为例介绍了该领域的团体标准化情况。道地药材用量占中药材总用量的八成,然而市场上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科学的道地药材鉴别标准。在建设道地药材系列团体标准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综合考虑其生境、来源、生产及产地加工、外观形态、组织结构及有效物质含量限度等与其他产区药材的对比,研究制定的道地药材系列团体标准旨在建立适合道地药材鉴别的新的质量评价方法,满足市场需求,以保证道地药材这一宝贵的传统资源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去”?
在今年三月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发声表示:中医药走向国际要借力标准,让国际社会相信中医药疗效。中医药从一个最传统的领域到了风口,标准化将助力中医药的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
事实上,国家标准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已布局中医药标准国际化方面的工作。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层面积极推动成立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249),并成功发布“人参种子”“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等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为产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先导与基础性设施。
据郭宇博主任介绍,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以及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承接政府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中医药纳入技术标准研制部分,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249)等国际标准化平台的搭建,亦是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让中国取得更多中医药标准话语权的良机。
最后,郭宇博说,中医药的个性化优势不能成为标准化工作的短板,一定要充分理解标准,应用标准,把中医药的优势通过标准的形式展示出来,服务临床,指导临床,提高临床,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标准的作用和价值。
转自中国标准化